本站讯 天津因水而立、依水而兴,境内水系发达、河网密布,历史上素有“九河下梢”之称,治水兴水实践源远流长,水文化资源深厚丰富。天津市水务局高度重视、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,2024年组织开展了天津水文化资源调查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,切实做到以文化人、以文惠民、以文润城、以文兴业,推动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摸清家底,挖掘水利遗产价值
水利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、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水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。
天津市水务局组织局属单位、各区水务局、相关文史单位开展水文化资源调查。邀请全国水文化研究专家、水利史志修编专家、水务工程运维专家和地方文史学者为水文化调查提供现场指导、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撑。
通过全面收集档案资料、分类开展摸排梳理、实地走访踏勘,深入挖掘河湖水域、工程设施、遗产文物、诗歌传说等蕴含的水文化价值,初步掌握了全市水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和现状。
此次水文化资源调查以七条主要河流为脉,以海河干流、京杭大运河(天津段)为重点,突出天津水系演变、治理和水文化资源介绍,形成“1+3+N”近70万字的初步调查成果,即1个总报告、3个重点河系报告和N(5)个特色资源文本。
初步统计,天津水文化资源多集中在海河干流和京杭大运河(天津段),水文化资源单体1000余项,现有与水相关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9处、非遗项目73个,呈现出古代与近代交融、南方与北方汇聚、东方与西方碰撞的特点。运河航运文化是天津水文化的核心构成,防洪减灾文化是天津水文化的重要组成,水文化深刻影响天津市民的精神生活。
提前布局,绘制水文化建设蓝图
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,天津市水务局组织编制了《天津市水文化建设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和具体实施方案,明确到2030年加强水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,展望到2035年建设远景。
天津市将积极推进水务工程建设与水文化融合,推动建设一批引入文化元素、突出文化底蕴、体现人文精神的水务工程。推进水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,依托九宣闸、顺直水利委员会旧址、筐儿港水利枢纽等具有重大历史、社会价值且保存较好的水文化资源,推动打造水文化旅游点位。
联合打造海河水利博物馆,全面展示海河流域和天津市水系变迁和治理开发历史,使其成为天津水文化“打卡”地标。依托重要河湖湿地,积极推动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水文化展示带,进行水文化宣传展示与科普教育。
推进水生态建设和水文化内涵提升有机融合,在推进农村河道整治、护坡筑岸、加固堤防、美化环境等工作中,挖掘和融入文化要素,活水系、护岸线、兴文化,打造幸福河湖,助力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。
通过重点加强水文化资源保护、建立健全水文化传承体系、持续加强水文化传播弘扬、切实推动水文化利用发展,到2035年,天津市将全面建成水文化资源一张图,形成一批水文化研究成果和出版物,培养一批水文化专业人才,打造一座具有天津特色的水文化馆,完成10条河流、50座公园、100个乡村水文化阵地建设,水文化推动文旅融合、乡村振兴转化成效更加显著。
多措并举,推进特色水文化建设
下一步,天津市将一体推进全市水文化资源专项调查、重点调查,制作并不断完善天津水文化资源分布图,建设水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库,实现水文化资源数据信息管理和集成展现。建立水务遗产认定地方标准,推进水务遗产管理制度建设,组织开展水务遗产申报认定工作,逐步建立天津市重要水务遗产名录。通过“专班+专家+第三方技术支撑”推动小站稻灌溉系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。
同时,依托天津水文化研究交流平台和各类水文化展示平台,开展水文化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,形成一批研究成果,发表一批学术文章,充分挖掘和传播治水名人故事,开展水利历史档案收集整理工作,传承弘扬科学治水理念和为民治水精神。以文学作品为载体,编写出版《大运河与天津》《天津水文化集萃》等水文化系列丛书。组织编纂《天津河湖大典》等专项志书,积极推进市区两级水务志编修。借助微信、微博、抖音等新媒体赋能水文化普及与推广,推进水文化文学和文艺作品创作,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主题活动,真正让沉睡在史料中的水文化“活”起来。
责编:李姗